欢迎进入 -  雨博士 官方网站! 中国雨水资源化产业引领者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88-400

    叶工:188-2345-3714

Copyright © 2018 深圳市雨博士雨水利用设备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52780号

深圳市雨博士雨水利用设备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嘉隆达科技园
电话:0755-33561729    27088212
传真:0755-33230209      
手机:188-2345-3714 (叶工)

         
                 

联系雨博士

特邀加盟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
海绵城市是否能够解决“看海”难题?

海绵城市是否能够解决“看海”难题?

浏览量

海绵城市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看海”问题呢?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洪涝问题,近期的强降雨充分表面我国很多城市都不具备“海绵城市”功能,在遭遇强降雨时不具备抵御能力。

昨日,继南方多省洪涝灾害后,北方城市也迎来了暴雨的考验。接连出现的道路“捕鱼”、内陆“看海”景象,也让我国城市洪涝问题再次浮上水面。
  从2008年以来,中国境内受到内涝影响的城市数量翻了一倍多。2012年至2014年三年时间里,平均有57.6%的城市发生过内涝灾害。

  
  “海绵城市”能否缓解内涝?
  历史上,借助湖泊、河流、湿地的自然系统,中国城市一直能够很好地解决内涝问题。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湖泊及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中大量混凝土建设及地面硬质化,导致暴雨来临时,道路不透水,从而很快形成地表径流。而城市公园的数量远远不够,降雨基本没有蓄、滞、渗的空间。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就会形成城市内涝。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注热度逐年上升。在暴雨导致的内涝问题上,海绵城市是一种回归绿色的思路与方法。
  “内涝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性的难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这样说,“我们已经浇注了足够多的混凝土建筑了。现在我们应该着眼投资新型的绿色基础设施。”
  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此后,国务院、住建部、水利部、财政部等多部门陆续发文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如同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中国住建部于20149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该指南提出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水系统构建为基本原则,通过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洪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的则是“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处理”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其中,低影响开发指的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等工程的建设。
  从全球范围来看,海绵模式的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德国的经验就较为成熟。目前德国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和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同时,德国在不同的区域会铺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道路边修建了引流暴雨的排沟壑,直接连通市政排水管道。


  德国的绿色屋顶是屋面雨水集蓄的重要场地,为了推行和鼓励绿色屋顶的建设,德国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实施补贴,推动政策落地。在日本等国家,政府补贴也是推进相关政策的关键。


  PPP模式助力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
  海绵城市覆盖行业面范围广阔,包括材料产业、园林建设及生态修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水务)及城市信息化建设等。其能够撬动的资金规模非常可观,但在初期,不少项目仍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


  有业内人士质疑,“海绵城市”的很多建设,市场主体直接得到的收益很少,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启动资金,但之后的配套资金筹集也将比较困难。


  而这一现状,海绵城市建设也为引入社会资本用PPP模式共建“海绵城市”提供了合作平台。靠PPP模式“借力”社会资本来填补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缺口被寄予厚望。


  近日,根据财政部等20个部门此前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通知》,各地要在725日之前提交PPP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并于7月底之前形成备选项目清单和项目评审工作方案。


  目前,中国已经有30多个城市在试点建设海绵城市,相关的项目正在落地。下一步,政府如何出台鼓励性措施,金融机构及多边开发银行如何助力项目融资,如何在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影响海绵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