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 雨博士 官方网站! 中国雨水资源化产业引领者
24小时服务热线


城市内涝几成顽疾,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才能不再年年“看海”?
发布时间:
2020-07-03 10:21
来源:
■一些城市“洪涝混合”
近期,我国暴雨过程多、水量大,局地出现极端暴雨,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重发,区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主任委员程晓陶说,今年一些城市呈现出“因洪致涝、因涝成洪、洪涝混合”的特点。
记者在多个城市看到,一些市区道路积水严重。6月以来,湖北省共出现5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恩施、宜昌、荆门、黄冈、襄阳等地反复遭受暴雨袭击,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城市渍涝等灾害。6月以来,重庆先后经历多轮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多条穿越城市的河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加上重庆独特的立体城市形态,一些沿江低洼路段的积水无法排入江中,渍涝严重。在广西桂林阳朔县,前段时间的连续大暴雨达30小时之久,造成县城大面积内涝,其中城市主干道甲秀桥因是高点,成为水中“孤岛”,停满车辆。
■多措并举增强排水能力
多位专家表示,造成内涝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排涝系统先天不足。
很多老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有专家介绍,很多地方的排水标准低,部分城市达到“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标准,而一些发达国家排水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遇”。
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覃融表示,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几乎达到1:1,而在我国一些地方,长期以来乐于搞看得见的“地面形象”,忽视投入大、见效慢的“隐蔽工程”,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防洪抗涝需求。
据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城乡接合部地区是防涝短板,这些地区的乡镇新纳入城区,但排水管网并未及时优化提升,有的乡镇甚至没有规划完整的地下管网,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容易发生内涝。有专家介绍,大规模城市扩张往往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试点“海绵城市”局部内涝现象相对减少。重庆已完成试点42.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在试点区县,内涝现象相对较少。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开展5年,城区部分小区未受暴雨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海绵城市”一般都增加了透水地面,增强自然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适度提高地下管线标准,增强地下排水系统抗灾能力;实现泵阀全自动化,运用智能管网提高系统运转效率,对于减少区域性的城市内涝确实有效。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说,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还需从源头开始,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用基于自然的理念,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来源:北京晚报
雨博士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生产厂家,海绵城市建设全产业链服务商。
海绵城市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