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 雨博士 官方网站! 中国雨水资源化产业引领者
24小时服务热线


国外如何收集利用雨水
发布时间:
2016-06-17 17:19
来源:
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附上本文地址
雨水利用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技术,数千年以前就被人们采用,并一直在缺水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己开始重视雨水的利用及雨水资源化的研究,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国外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都有哪些。
首先,让我们看看德国是怎样收集雨水的。
有些德国房子外墙竖有一人高的金属箱,形状有点象古埃及装木乃伊的棺材,顶端与房顶排水管相连。那是德国的居民用雨水收集器,能装30升的雨水,收集的雨水会用于浇花浇草坪。德国多雨,需要人工浇灌的时候不太多,用自来水浇灌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德国柏林正在考虑通过补贴措施鼓励民众参与建设“绿色屋顶”这项屋顶绿化工程如果能达到一定的密度,未来至少可以留住60%的降雨。
德国雨水收集详细介绍:
德国位于中欧,属于温带气候,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是一个水资源时空分配均匀且较为充沛的国家。尽管德国不是缺水的国家,但为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德国不仅制定了严格和 完善的法律、 法规和规定,不仅要求对污水进行治理,而且要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资源化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并且已成为国际上雨水利用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1989年德国就发布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对商业、住宅等领域在雨水收集利用的各个环节制定了标准,涉及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雨水的水质控制和监测等方面。 德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金开展雨洪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其特征是设备的集成化,尤其对于屋面雨水的收集、处理、资源化和控制,形成了系列化的成熟产品和组装式的成套设备, 向商业、住宅等领域推行雨水收集利用提供了便利。
成套设备技术成熟、安装方便、效果运行好等这些积极因素给市民带来很多便利和优惠,使该国的雨水收集利用得到广泛地推广。并通过各种市场管理手段鼓励用户采用雨水利用技术。若用户实施了雨水利用技术,国家将不再对用户征收雨水排放费,而雨水排放费与污水排放费用一样高,通常为自来水费的几倍左右。
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雨水必须先经过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 处理后再回用, 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允许排入污水管。减少雨洪对城镇排水管网的行洪威胁, 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提高对排水的处理效果,减少对周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美国雨水收集
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
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主要收集5.5英亩(约合2.2公顷)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美国雨水收集详细介绍:
美国水资源丰富,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9702亿m3 。美国的雨水利用主要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美国的富雷斯诺市将入渗池和回灌井结合起来形成“LeakyAreas”地下回灌系统。 水平水泥管相连,雨水经土壤和多孔波纹塑料管过滤自流注入回灌井。
将水平入渗与垂直入渗相结合的方法, 使入渗更加畅通,不易淤堵,并提高了雨水回灌效率,这种“LeakyAreas”地下回灌系统在使用10年间, 地下水回灌总量为1.338亿m3 ,其每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 “就地滞洪蓄水” 。 此外,还研究利用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路面 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对雨水收集利用和回灌地下。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目前,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专家正在研究在干旱地区重新进行规划,打造海绵城市。在加州,80%的地方是极度干旱地区。当地的一些城市规划者在设想如何将倾盆大雨留下,变成饮用水和灌溉用水,把城市打造成像海绵一样,可以有效吸收雨水。
美国不仅重视工程措施,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雨水利用。比如 《雨水利用条例》就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这些法律法规限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并且对直接排放雨水收取排放费,要求或鼓励公民和企事业对雨水的截流、贮存、利用或回灌地下,用以改善正在被破坏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日本雨水收集
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的两国国技馆是大型公共设施利用雨水的先驱。1985年国技馆迁到墨田区两国地区后,利用8400平方米的大屋顶建设了雨水利用设施,最多可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日常用途包括冲洗厕所等,夏天可以作为冷气设备用水,冬季降雪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喷水融化屋顶积雪。
现在,墨田区政府办公楼和区内很多建筑都能收集和利用雨水,墨田区的大街上到处都有雨水桶或置于地下的雨水罐。收集的雨水平时用于浇灌花草、灌注孩子们的戏水池、清洗回收的矿泉水瓶、建立家庭菜园等。在有大规模地震灾害发生时,储存的雨水经过煮沸或过滤后,还可以作为应急的饮用水。
日本雨水收集详细介绍:
日本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调蓄渗透;调蓄净化后利用,利用人工或天然水体(塘)调蓄雨水;提供环境用水和改善城市、住区和公园等场所的水生态环境。三种方式都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在城市屋顶修建利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在建筑中设置的雨水收集利用与中水道工程共同发挥作用;东京、福冈、大阪和名古屋大型棒球场的雨水利用系统,集水面在1.6-3.5万m2,蓄水池容积l000~2800m3,经过砂滤和消毒后用于冲洗厕所和绿化,每个系统年利用雨水量在3万m3以上,等等。
日本于1963年开始在城市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已将蓄积的雨水作为部分城市杂用水进行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早在1980年, 日本就开始在公共场所采用各种有效的渗透设施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在1992年,日本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 ,正式将雨水收集和利用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经过有关部门对东京附近20个主要降雨区22万m2 长达5年的观测和调查,通过一系列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发现:在平均降雨量69.3mm的地区,平均流出量降低到原来的14.5%,流出率由51.8%降低到5.4%。在东京的人行道部分采用了透水性柏油路面。雨水通过透水性柏油路面入渗到地下,经过收集系统处理后加以利用。日本商人已将雨水作为商品出售给阿拉伯联合 酋长国。该国每年的雨水进口量大约为2000万m3,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进口雨水比淡化海水所花费用要低得多。
越来越多的日本地方政府开始鼓励建设能够利用雨水的设施。如在日本大阪穹顶体育馆设置了最大能储存3400立方米雨水的储水槽,主要用于冲洗厕所和浇灌植物,其每年雨水利用量相当于每年用水总量的约35%。日本各地的穹顶体育馆大部分都采取了类似的利用雨水措施。
新加坡政府的计划是最终把集水区的面积扩大到全岛面积的90%,以“采集每一滴雨水”。目前新加坡雨水收集系统长达6500多千米,将分布各地的集水区收集的雨水,注入各大蓄水池以备后用。进入蓄水池的水,经水厂处理后进入供水管网,新加坡政府在全岛范围内大兴水利设施,修建蓄水库和蓄水池。同时在所有的城市道路和街道两旁以及所有的居民住宅区修建蓄水管道,把雨水收集起来,然后加以利用。
新加坡的雨水收集系统能将80%的降雨量转化为饮用水,仅此一项就满足当地居民30%以上生活用水需求。
新加坡雨水收集详细介绍: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
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新加坡通常在进行地面建筑的建设之前,会事先规划和设计好该建筑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统,因此每一栋建筑,包括人行道、马路周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渠。这些排水渠与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相连,形成了遍布全岛的城市雨水收集、排放网络,保证了大量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排出。同时,建筑物本身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也相当完善。以新加坡的政府组屋为例,楼顶、走廊、楼梯间等重要部位均设有雨水收集管。雨水可由此排至建筑外的排水沟渠,随后汇入城市主排水管道。在细节方面,新加坡的地面排水沟渠往往设有多个接入城市主排水管道的连接口,既确保了排水的通畅,也防止水沟过深。此外,在新加坡的地下主排水管道内均安装有电子监控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管道内的情况,如管道内水位、流量,以及是否有垃圾阻塞问题等,以便及时处理。
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17个大型蓄水池,而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决雨水疏导和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加坡17个大型蓄水池中,滨海蓄水池拥有新加坡全国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区,集水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滨海蓄水池由长350米的滨海堤坝与海水相隔而成。滨海堤坝设有9个冠形闸门。当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内水位较高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使过量的雨水倾泻入海。而当蓄水池内水位较高且海水处于涨潮状态时,亦可通过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当滨海堤坝的7个巨型排水泵同时启动,整个排水过程只需要9秒钟。新加坡滨海堤坝有效减缓了牛车水、驳船码头、惹兰勿刹及芽笼等城市低洼地区的局部内涝现象,这一工程曾在国际环境工程比赛中获奖。
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为确保在雨量激增情况下,能够将雨水及时排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次修订和提高地面建筑排水系统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提高防水门槛的高度。其中,一般建筑(不含地下层)的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3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厘米。有地下层的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6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厘米。所有通往地下设施(停车场、地道、地下层等)的进出口都必须设最低路脊高度。特别是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大型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路脊高度必须比最低平台高度高出30厘米。除此之外,还规定凡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建筑项目,开发商必须建造容积为12立方米的地下储水池。开发商为建筑物安装的储水或“吸水”设施须能“困住”25%至35%的地面径流,以减少暴雨对建筑物造成的负担。
经过多年努力,新加坡利用河流建造了17个蓄水池,如今新加坡共有17个蓄水池(库)和1个在下暴雨时防洪的雨水收集池系统。目前,全国集水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0%,还将继续增加到2/3的面积。全国几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往的贫水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例如在新加坡河的出海口滨海湾建造一个大坝,将河水和海水分开,形成一个庞大的淡水湖,缓解缺水的难题,此工程为“世界五大供水工程”之一。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瑞士雨水收集详细介绍: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可谓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国家之一。瑞士并不缺水,境内湖泊众多,有1484个,最大的日内瓦湖面积约581平方公里。但瑞士政府一向提倡节约用水,鼓励民众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
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在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是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的。早在140年前,苏黎世就建立了污水净化设施。生活污水通过单独的管道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净化处理,未经收集的雨水则通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流入湖水或其他自然水体。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含有大量油污的厨房污水就不会流入雨水管道并堵塞管道,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大规模降水时造成的城市洪涝现象。
由于瑞士城市里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设置合理,污水处理系统遍布全城,再加上一些古老的下水道至今仍能发挥作用,因此瑞士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可以应对排水的需要,城市里很少发生洪涝现象。
国外雨水收集,雨水利用设备,雨博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