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 雨博士 官方网站! 中国雨水资源化产业引领者
24小时服务热线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助推海绵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
2016-10-18 16:32
来源:
转载
今年6、7月份,在广东大范围的强降雨使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多数城市遭受内涝,而仅仅是一次的降雨事件,受影响城市便出现了道路中断、交通瘫痪、房屋被淹、民众受困等严重灾情,受灾人口42.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近期,在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等多数城市也都因降雨产生的内涝蒙受了巨大损失。事实上,“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是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都长期面临着的问题。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排入湖泊海洋。
但是,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加大内涝威胁。 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但地表径流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同时因为城市排水管道为硬质设施,难以配合多变的降雨而变化排量,所以会出现排水不足而产生内涝的情况。尤其在我国前期建设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城市所依赖的管道排水系统其实已不堪重负,因此内涝频繁发生。
为了避免内涝的产生,减轻内涝的危害,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改造。以广州为例:去年下半年,广州市水务局首次公开的广州水务白皮书显示,广州2013年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其中内涝黑点13个,积水频发点24个。
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预计到2016年,广州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然而,5月初的一场暴雨,让广大市民发现,“24小时暴雨不成灾”依然是没有实现的梦想。 无独有偶,包括武汉,南京,上海等多数城市都曾进行防洪排涝改造。
可是,年年进行改造却年年屡遭内涝,除了政治上和历史上的原因,防洪排涝思维也应转变。如果传统的方式是人类驯服自然,那么如今应该转变为人类遵循自然。之前,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内涝问题大力推进管道系统的改造,投入巨大但效果甚微。 因此,遵循自然雨水循环规律的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应运而生,在我国,这个系统被称为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首要优点是将雨水“变废为宝”进行收集利用。新加坡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211m3,占世界倒数第二位,该国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回收利用,对自来水的依赖减少了40%。 反观国内许多城市,因水资源缺乏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量急剧减少,结果是城市地下空间出现大量空洞,地面沉降,危害城市居民生活。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下渗和雨水回用,同时增强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并减少地下水的需求,保证安全的地下水位,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由于海绵城市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以美国波特兰为例,以替换管道升级传统排水系统将耗费$250万,而实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仅$200万,大大减少管网投入。
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雨博士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