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 雨博士 官方网站! 中国雨水资源化产业引领者
24小时服务热线


日本东京地面雨水收集系统
发布时间:
2020-05-22 09:00
来源:
我们这代人刚好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和高峰期。中国用最短的时间走进了工业时代,并迅速地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老百姓也一夜间有钱了。于是我们享受着大都市的繁华、快捷、便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大跃进式的发展,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管这些后面有多少故事或者利益斗争,但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城市化、工业化,用什么态度去务实地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情。
不妨通过了解我们的邻居——日本,他们对待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建设的这件事情,去学习一下日本人如何用务实、坚持的态度去持续对待他们后工业时代的发展。相信能够给予我们当下中国更多的反思和借鉴。
日本的排水系统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0——蓄
增加地下蓄水设施,建造小地形,分散蓄水。
1970——透
建设透水路面和过滤净化系统,减少雨水径流,过滤后回灌地下水。
1990——扩
在排水能力仍然无法承载城市规模后,建设深达60米的地下河系统。集中储蓄城市雨水,待洪峰过后再由水泵排放至下游河道。
——摘自北京水科院程晓陶果壳演讲
初见 · 东京
对东京的第一印象:到处都是绿地,城市公园、街心公园、商业建筑、居民住宅。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增加绿地的面积以达到雨水尽可能地自然渗到土壤中。
这种全民总动员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中雨水的排放并起到调蓄作用。同时大量的绿地空间对于提升空气质量,改善小气候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地下排水宫殿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雨水排放系统建设的第三阶段——深达60米的地下排水宫殿。日本人先进的、足以自夸于世界的,一座宛如奇幻电影场景的暴雨排水系统。可防止台风季节因为暴雨而可能出现的洪灾,守卫着东京地区,避免受水灾侵袭。
入水口↑
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组成,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约22层楼)、32米宽,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25.4米高(约八层楼)、177米长、78米宽,内有59支混凝土支柱,总贮水量为670,000 立方米,以14000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
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
日本地面雨水收集系统
在 此我并不想去细究如何去全民总动员开展建设城市绿地或者去建设这“高大上”的东京地下排水宫殿。因为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阶段等等有着千 丝万缕的关系。我试着去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强大的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通过自然渗透回归土壤、通过有组织的排水系统进入各种地下管道、使得雨水能 进入地下宫殿中进行储存或者排放。
城市中地面雨水的排放和收集多采用绿地、透水材料、有组织排水系统等方式。
2014年在东京和横滨感受到务实而系统的地面雨水收集的各种方式:
渗水硬质地面材料的大量使用:
城市中除了重要的节点,大量的车行道路、人行道路、街心公园等公共区域,都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渗水性较强的材料。从而减轻了雨水对有组织排水系统的容量压力。
↓各种透水材料的运用
城市中的各种硬质地面在竖向排水坡度设计、施工工艺上都一直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所以我们能看到不管是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商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以及私人住宅等都能按照这一大原则将所承建的项目按照城市的总体排水系统将不能渗透的多余的雨水迅速的排入周边的有组织排水系统中去。
↓为了不积水,铺装的变坡缝与铺装的结合
有组织排水第一级收水设置,尽量采用明沟、明渠、凹槽等方式。阻隔城市垃圾对下一级管道的堵塞,便于及时清理树叶、树枝等垃圾,减少了四害的生存空间。更利于后期的城市管理。
绿地的大量设置:
在硬质场地周边大量设置绿地,通过雨水花园、溪流、草地等自然渗透与景观相结合的设计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
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